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要求,心理委员作为我校心理预警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需切实发挥“心理知识传播者、心理问题识别者、朋辈互助支持者”的职能,构建“预防-预警-干预”一体化工作体系。结合文件精神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晋中信息学院班级心理委员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目标
心理委员培养通过分阶段、多层次的培训设计,构建覆盖理论培训、实操练习、考核评估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聚焦朋辈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委员的互助能力,培养其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开展朋辈辅导;搭建班级心理支持网络,推动学生群体间自助互助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团体归属感,促进心理委员在班级中营造开放包容的心理健康氛围,助力我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域覆盖”的心理育人格局。
二、培养对象
全体心理委员
三、心理委员遴选标准
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负责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组织心理活动、关注同学心理状态,并协助辅导员和心理老师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为确保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性和胜任力,现制定以下遴选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过硬:思想端正,遵守校规校纪,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2、热爱心理学:对心理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愿意主动学习心理知识并积极传播心理健康理念;
3、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个人心理素质稳定,乐观积极,无严重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史;
4、群众基础良好:在班级中有较高认可度,善于沟通,乐于助人。
(二)能力要求
1、观察与共情能力:能敏锐觉察同学的情绪变化,具备较强的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
2、沟通与倾听能力:善于倾听,表达清晰,能有效与同学、老师沟通;
3、组织与宣传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宣传动员能力。
(三)工作态度与职责
1、责任心强:愿意主动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态,不泄露同学隐私;
2、学习意愿强:愿意参加系列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技能;
3、服务意识突出:热心班级事务,乐于奉献。
四、培养体系及内容
心理委员培养以“全程育人,阶梯赋能”为宗旨,构建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系统化培养体系。遵循“成长导向,需求为本”的理念,立足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分阶递进式的培养计划:大一“重点培养期”聚焦心理委员角色认知与基础技能奠基;大二“巩固提升期”加强朋辈队伍的培养与班级心理工作的实践;大三“自主应用期”检验培养实效,发挥心理委员榜样力量;大四“实践转化期”提升生涯规划与社会适应素养(专升本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快培养进度)。通过“理论研习-实践赋能-反思精进”的闭环机制,既培养心理委员持续进阶的专业胜任力,助力其实现“自助成长”与“互助育人”的双向赋能,同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育人生态,推动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素养与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展,为构建平安校园、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可持续支撑。
(一)大一阶段:重点培养期
本阶段以“专业筑基,实践赋能”为核心,通过系统性、阶梯式培养体系,帮助心理委员树立专业认知,掌握完满人格基础助人技能,形成朋辈心理服务意识,打造“知职责、懂方法、会操作”的心理委员队伍。
1、第一学期(10-12月):夯实基础能力
培养板块 | 时间 | 内容 |
开班讲座 | 10月初 | 包含心理委员概况、完满人格概况及后续培训安排等内容 |
线上培训 | 10月初-11月底 | 包含心理问题识别、谈心技巧、危机干预等14个专题 |
心理团辅 | 10月初-11月底 | 包含OH卡牌、鼓圈、绘画、沙盘等主题的团辅活动15场 |
人格解牌 | 10月初-12月底 | 由专职心理老师一对一解牌,覆盖全体心理委员,累计20场 |
2、第二学期(3-6月):强化实践应用
培养板块 | 时间 | 内容 |
班级解牌 | 3月初-6月底 | 心理委员对所在班级学生一对一解牌全覆盖,并交回相关材料 |
(二)大二阶段:巩固提升期
本阶段以“专业精进,素养提升”为核心,聚焦心理委员专项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深化+成果转化”培养模式,通过主题班会与微课等实践赋能形式打造具备专项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心理工作骨干队伍。
1、第三学期(10-12月):促进实践深化
培养板块 | 时间 | 内容 |
班会设计 | 10-12月 | 由心理委员设计心理主题班会方案并实施,班会后交回相关材料 |
微课培训 | 11月 | 由心理老师讲授有关微课制作的主题选择、录制过程与技巧 |
2、第四学期(3-6月):聚焦成果转化
培养板块 | 时间 | 内容 |
微课评选 | 3-5月 | 面向心理委员收集学生心理微课作品并评选优秀报送相关比赛 |
(三)大三阶段:自主应用期
围绕“示范引领,自主赋能”的核心,通过榜样示范、经验推广等形式,激励优秀心理委员发挥团队引领作用,深化朋辈心理互助实效,推动心理委员队伍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1、第五、六学期(10-12月、4-6月):发挥团队引领
培养板块 | 频次 | 内容 |
心委风采 | 1篇/月 | 开设公众号“心委风采”栏目, 展示优秀心委工作成果与经验分享,共6篇 |
传帮带 | 长程 | 组织优秀心委经验分享,就人格解牌、 班会设计与微课录制等方面提供实效性的指导与帮扶 |
(四)大四阶段:实践转化期
提示心理委员在毕业季这一关键阶段,主动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充分发挥朋辈支持作用,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提供就业心理调适指导等方式,帮助同学们有效应对毕业焦虑、就业压力、离别情绪等常见心理困扰,助力同学们顺利完成从校园生活到社会角色的心理调适,协助班级同学平稳度过毕业季心理适应期,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五、支持保障
(一)制度保障
将心理委员培训纳入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年度重点工作,各学院据此方案结合学院特色制定涵盖全年级的《XX学院班级心理委员培养方案》,明确心理委员培养目标与体系。
(二)专项经费保障
设立心理委员培养专项经费,纳入部门预算,重点支持线上课程、团辅活动开发及专项评选活动等,确保培养计划全流程资源供给充足。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心理委员与朋辈辅导工作平台”等线上平台,为我校心理委员提供线上培训库,涵盖微课视频、案例库及课后研讨等模块,实现心理委员学习资源共享。
(四)多维激励体系
建立“认证-评优-赋能”三级激励机制: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实践”考核颁发“心理委员结业证书”;通过“主题班会策划”、“微课评选”等活动及综合素质评估评选年度“优秀心理委员”并将其个人事迹发布至“心委风采”公众号栏目,激发心理委员队伍的内生动力。
(五)专业师资支持
组建“专职心理老师+学院心理专员+辅导员”协同育人师资团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案例督导与队伍团建等,为心理委员提供“一对一”督导服务,构建“传帮带”朋辈文化。
晋中信息学院学生处
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