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满校园,2025级新学子怀揣期待奔赴而来。为帮助新生平稳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过渡与角色转换,9月8日-18日,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五位专职心理教师,分别在乌马河剧院、巨幕厅两大场地,面向普本与专升本新生连续开展12场“开学第一课暨 2025 级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本次活动覆盖新生超7500人,以专业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心理服务,为新生的大学生活筑牢第一道“心理安全防线”。

讲座以“认识心理学、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心理求助渠道”为核心脉络,在趣味与专业的交织中刷新新生心理认知。“为什么同一幅图,有人看到花瓶,有人看到人脸?”以两歧图为开篇,既精准捕捉了新生对视觉错觉的好奇心,又借这一认知差异类比每个人面对大学新环境的不同感受,舒缓了不少新生的开学紧张感。结合“巴纳姆效应”和“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打破“心理学=读心术”的刻板印象,让同学们在惊叹与思考中,触摸到心理学的真实模样——它藏在日常的决策里,藏在人际的互动中,是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实用工具。




从普本新生的“集体生活融入”到专升本新生的“身份转换适应”,讲座始终以“新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为核心依据展开。面向普本新生,聚焦“宿舍关系”这一“必修课”,细致梳理作息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常见冲突点,提供了“定期宿舍茶话会”“主动换位思考”等化解方案,同时明确宿舍长统筹协调、心理委员关注同伴状态的职责,助力新生搭建和谐的集体生活“小天地”。而针对专升本新生,则深入剖析其上岸后可能出现的自我价值怀疑、学习节奏不适应、人际融入焦虑等困扰,支招“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并提醒每位同学关注身边有情绪低落、社交退缩等信号的同学,鼓励大家在彼此支持中打破“过客心态”,真正扎根本科校园。




“回溯80年代的书信传情、90年代的电话诉衷肠,再到00后的线上互动,恋爱方式在变,但真诚与理解始终是核心。”在恋爱心理环节,以跨年代恋爱观念为切入点,提出“恋爱是困扰,更是成长机会”的观点,结合“爱的5种语言”——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的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引导新生学会在情感中表达需求、理解对方,在亲密关系里保持自我觉察与理性判断。


课程尾声,心理求助渠道的讲解成为温暖的“兜底保障”。每位老师向大家清晰界定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细致区分心理正常波动与异常状态,并特别强调“当负面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影响正常生活时,便是寻求帮助的信号”;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温馨场地、丰富多元的团辅活动,详细说明线上线下心理咨询预约流程,反复传递“心理咨询不是‘治病’,而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加油站’”的理念,帮助新生彻底卸下“病耻感”,懂得主动求助是勇敢且智慧的选择。



这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仅为新生送上了实用的“心理手册”,更播下了关注自我、关爱他人的种子。未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继续深耕心理育人,以更丰富的活动、更专业的服务,陪伴每一位学子在大学时光里,心向暖阳、从容生长,书写自在的青春故事!
(撰稿:赵小芳 张语畅 摄影:王婧宇 供稿: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