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上午八点三十,第四期辅导员培训班在图书馆大会议室举行,本期的主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副院长傅永林、学生处处长徐从发、副处长郭利斌、各系(院)学工副主任、学生工作干部及所有辅导员参加了培训。会上,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关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白燕萍老师通过一系列压力测试图片,生动有趣地为各位辅导员介绍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心理学,我院正在开展禁烟行动,这就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反应来了解和制定相关措施。
在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理普查中发现,8004名学生中,异常反映的有615名,占总体的7.68%,有轻生想法的学生有163名,130名学生因家庭不幸导致失眠并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这些鲜活的数字警示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究竟这些心理问题是什么?存在于哪些大学生人群中?根源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要了解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辅导员是学生最理想最可靠的倾诉对象。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大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与关心,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说辅导员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近期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开始了,很多学生压力很大,辅导员应多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
会上,白燕萍说:“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信心,做好关于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储备。在工作上,尽量做到工作简单化。一定要多读书思考,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做好自我工作调节,做到生活工作两不误。在关于心理工作建设上面,首先要建立好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各班建立一个心理小组,经常与同学交流,鼓励同学多参加活动,不要整天宅在宿舍里。”
在说到关于学生找到辅导员聊天时,白燕萍强调:“一定要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保密,做好基本的心理辅导的要求。一定要以诚相待,建立一个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沟通桥梁,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好。”
本次会议有助于帮助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减少内心矛盾,学会处理、改善人际关系,更好的生活、学习,进一步融入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提供一处心灵栖息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