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下午四时三十分,暴亦珺先生应环境科学与食品工程系邀请,在五号楼204教室作题为《话说金太谷》的讲座。环科系副主任丁海奎、名师大讲堂负责人尚美丽老师作为嘉宾出席。记者四点来到会场时,同学们已经在开始布置会场了。四点二十多分的时候全场已是座无虚席,很多没有座位的同学都自觉站在过道区域,同学们纷纷拿着笔记本、手机、照相机,随时准备记录下讲座的精彩片段,足见对本次讲座的重视与期待。
讲座中,暴亦珺先生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走过一个地方,我们都应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讲座主要围绕太谷在各个时期的称谓展开,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太谷的历史文化,增强同学们对家乡的归属感。
据说在明清时期,人们因为太谷比之北京的繁华有过之而无不及,故称小北京,这是一个较为官方一点的称谓。第二个称谓是旱码头,主要是因为在民国二十四年铁路通车之前,太谷处于各地的交通枢纽,各地的商货都要经过太谷,可谓是交通之要道,经济之命脉。第三个称谓是起源于山西农业大学的创始人孔祥熙,他曾经漫步在纽约街头,发现纽约的建筑没有太谷的华丽而坚固。故太谷又被冠上中国的华尔街之称。第四个是中国晋商之都。
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第五个称谓金太谷了,当时各地的钱财都会在太谷汇聚等待集中的交易。只要是标有太谷的白银都可以直接入库。可见当时太谷的地位,堪比国库。太谷是当时第一金融地区,富豪不计其数,是金融流通的关键之地,这就是金太谷的由来。
暴亦珺先生精彩的演讲,激起了会场三百余名同学广泛的共鸣,让同学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每年九月,当一批批新生带着录取通知书,踏上太谷这片土地,太谷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二家乡。作为半个太谷人,同学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了解它的历史,并且感染更多的人来热爱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