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应会那么不一样?11月7日下午,艺术传媒学院在上河书院206“竹林·围炉夜话”举办了一场关于“人格成长”的培训。心理专员冯亚军老师担任主讲,带同学们一起探索人格的奥秘,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认识自己:从“自动反应”到主动掌握
冯老师开场就说:“我们很多人平时都靠‘本能’反应,就像开车一直用自动驾驶模式,难免会碰壁。”她把认识人格比喻成学习一本“人际使用指南”,帮助我们不再被性格牵着走,而是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
她举了个“苹果掉下来”的例子:有的人第一反应是“这树谁种的?不符合规定”;有的人会像牛顿一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不往上飞”;还有的人可能开心地摇树,想再接一个苹果……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同学们笑声不断,也在轻松中明白了人与人的不同。不同人格类型,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截然不同。1号完美型会立刻追问是谁种的树不合规范;5号思考型则会像牛顿般陷入“苹果为何不往上飞”的沉思;而7号活跃型可能兴奋地摇树,期待下一个苹果落下……这些鲜活例子让同学们在笑声中迅速领悟人格差异的奥妙,现场氛围轻松而热烈。




理解彼此: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沟通
冯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人际关系的核心——“爱的频率”。她指出,如2号助人型通过付出表达爱,5号思考型习惯用深思传递关怀,爱的方式本就多样。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味付出,而在于能否精准调频,以对方能接收的方式传递温暖。这让许多同学意识到,理解人格差异,是化解亲密关系与人际矛盾的金钥匙。


灵活应变:在不同场合做最好的自己
正如《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四大学院各有千秋,每种人格都有其独特天赋。成熟的人,懂得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合适的特质——需要果断时就坚决,需要温暖时就体贴。冯老师指出,很多人际矛盾其实是因为“频道没对上”: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人好,却没想到对方可能收不到。能识别不同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慧,而能用对方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则是更深的体贴。这一洞见鼓励大家跳出自我视角,以理解与包容重建真诚而高效的沟通之桥。
当我们学会解读行为的“密码”,理解爱的“频率”时,便为成长注入了最深沉的动力。这场培训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成为更自知的人,更在于能将这份洞察化为行动,在现实世界中搭建起更多理解与包容的桥梁。愿每一位小艺学子都能手握这份“人格地图”,在未来的创作与生活中,既照亮自己的内心,也温暖同行者的旅途,最终书写出各自独特而完满的生命篇章。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 撰稿:杨田茹 摄影:王伟先 耿超宇 白雅丹 田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