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远景学院“音乐剧创作疗愈计划”在晚上河书院208赋能空间精彩上演。五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作品,以多元主题和深刻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更成为一场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
从理论到实践的心理赋能
理论奠基:杨丽佩老师带领学生剖析经典音乐剧作品,理解叙事、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达逻辑,帮助学生建立艺术鉴赏与心理共情的基础。
实践淬炼:在黄加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剧本创作、音乐选配到舞台表演全流程参与,通过高强度的项目式学习(PBL),锻炼了抗压能力、团队默契与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表达:课程鼓励学生将个人思考融入创作,五部作品从历史钩沉到社会议题,从亲情伦理到梦想追寻,每一部都承载着学生们对现实与内心的深刻洞察。
艺术疗愈与心灵共鸣
本次展演的五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艺术才华,更通过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传递了温暖、勇气与成长的力量。
《庞三娘》:以唐代舞妓的命运沉浮为线索,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我认同,唯美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在历史回响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家有儿女》新编:聚焦重组家庭的亲情融合,用幽默与温情演绎母女关系的“破冰”时刻,引发观众对家庭沟通的共鸣。

《深夜急诊室》:直面医患关系的社会议题,在紧张的情节中展现人性的温暖,传递理解与共情的力量。

《遇见“明天”》:通过奇幻的时空叙事,讲述青春遗憾与成长,鼓励观众勇敢面对过去,珍惜当下。

《破茧》:以家庭暴力为切入点,刻画受害者从隐忍到觉醒的心路历程,激励观众关注心理健康与社支持。

艺术背后的心理收获
展演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们在剧本打磨、角色塑造和团队协作中,经历了挫折、突破与蜕变。
“从最初的剧本构思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我们不断调整、磨合,这个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倾听、包容和坚持。”一位参与创作的学生感慨道。另一位同学则表示:“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了共情的力量,也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
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通过创作实践帮助他们探索自我、疗愈心灵、建立自信。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美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让更多学生在艺术的沃土中收获成长的力量。
(撰稿:可祯 供稿:远景学院 摄影:苏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