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工队伍联合异科导师团队,于5号教学楼303会议室开展《梦想与实践》专题学习会,旨在深度领会“培养完整的人”的特色育人理念内核,促进跨学科教育思维融合,搭建学工与异科导师协同育人的“思想共振场”。
裴晓雅老师担任领学主讲,围绕书中逻辑脉络,系统解读了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的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她结合学生日常管理案例指出:“异科导师制度正是‘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视野’的生动实践,让教育理念在具象化行动中生根发芽。”随后老师们结合工作实际,以书中的核心思想及案例为切入点,围绕特色教育理念展开分组研讨。双方围绕学生成长各抒己见,学工队伍从学生日常状态、成长轨迹等角度出发,分享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与潜在需求;异科导师则凭借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以专业视角剖析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在思维碰撞中将抽象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触碰的成长坐标。

此次学习会不仅是一次理论武装的加油站,更是一次育人实践的研讨会。我院学工队伍将以《梦想与实践》为行动指南,在学思践悟中探寻专业教育与完满教育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共同书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答卷。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艺术即教育、艺术即生活》这一主题,董事长提到“生活本就不易,而艺术能为我们带来诸多快乐”。艺术不仅是一种享受,它还能够启迪心灵,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忙碌和压力充斥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同时感受到学校对原创艺术创作的鼓励与支持是一如既往的,同学们可以在创作中锤炼“硬核能力”,当学生亲手将灵感变为剧本,将旋律谱成乐章,收获的不仅是音乐剧作品,更是“我能创造价值”的笃定。
——李奥兵
读完《梦想与实践》,我对学生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学生们怀揣着各式各样的梦想,但往往缺乏将梦想落地的行动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常与学生谈心,发现不少同学因目标模糊或畏难情绪而停滞不前。为帮助他们,我积极搭建实践平台,组织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方向、锻炼能力。记得有位同学立志成为活动策划人,通过一次次校园活动的实践打磨,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梦想的倾听者,更要成为他们实践路上的引路人,用行动的力量,助力学生驶向梦想的彼岸。
——刘阳
(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